热点关注

【中国青年网】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献策破解思政课尴尬迷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0 09:52:15 点击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去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习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改革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

    创新,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院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主题。

    有的放矢烹饪“好吃”的思政营养大餐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我们输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营养、精神营养,再有营养的教材,如果味道不好,学生也不愿意听、不愿意吃。”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看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沈晓明在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的这一比喻,不仅颇为生动,而且一针见血。“要口味好,先入‘口’,才能‘入脑入心’。”郑强说。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被学生所接受,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高校思政课必须针对学生的需求做实证研究,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一代在接受多元文化熏陶的同时,也逐渐迷失于信息爆炸的困境。周洪宇坦言,“尽管我们加强了网络管理,还是有一点防不胜防。”在他看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给高校的思想引导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预防性的引导工作必须要做,要让学生们学会区别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不能被信息所束缚,成为信息的奴隶。”

    “高校思政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讲一个事例,而是讲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对于互联网上纷繁芜杂的信息,灭、堵都不是办法,需要青年自身具有正确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文化判断力和是非判断力是甄别网络信息的重要因素,郑强认为,这也正是高校思政教育必要性的体现。“这好比学习音乐,可以听别人唱,但手把手相传的课堂教育,才会使学生从专业上、思想上沿袭‘正宗的流派’。”

    善用“网红”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建立网络公众平台与学生互动,《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文更是获得疯狂转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师张明明通过网络发文《混世魔王马克思》,用幽默率真的语言将深奥哲学重新演绎。

    江南大学教师唐忠宝推出校园思政类脱口秀《宝哥说》,解读时事政治,品味人文哲思,为青年传播正能量。

    各地高校不断涌现出的创新模式,正重新定义高校思政课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大学生们直呼“厉害了我的思政课!”

    郑强认为,网络时代不单单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的严峻考验,更是提高思政教师水平的最好机会。“应该把注意力从硬件和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对教师自身水平的要求。”

    除了建设专业的思政队伍,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周洪宇觉得,教育者更应该思考这支队伍究竟由什么样的人构成?什么样的课成为主导课?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化思想工作于无形,就是最高明的思想教育工作。”周洪宇认为,“思政网红”实际上是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善用生活阅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名家,将会对思政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郑强的认同,“以灌输式和枯燥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效果是有限的,而让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的教师去教授,其说服力也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碎片化和空壳化教育。”在他看来,具备文化素养且拥有学术威望的一批老师,能够作为第三方力量,加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培养充实心灵

    “我今年入选了‘富布赖特’学者,正在密歇根大学舞蹈戏剧学院研修中美民间与爵士乐,我计划在中美两国举办中美扬琴和民间爵士乐融合音乐会,比如爵士版《茉莉花》、蓝调《康定情歌》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及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及中东欧分会会长刘月宁博士希望借助音乐艺术这种形式,让青年人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

    “思政工作不是空的,要有话语、要有内容、要有眼神,更要有心灵。”郑强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灌输了大量的知识,教会了在外谋职的技能,而精神和文化的躯体在哪儿?”郑强对大学教育的拷问引人深思。作为高校负责人,郑强深切体会到,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是教人谋生的本领,而是让学生觉得生活是可以幸福的,心灵是可以充实的。“思政工作不能只理解为政治工作,它是一个培养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世界观、情感和责任感。”

    “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早就把教育的目的说得非常透彻了。”周洪宇举例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教育论》里提出“三育”(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提出审美教育、和谐教育思想。由教育学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招收标准是“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农夫的身手、康健的身体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些教育家更重视对青年价值观和情感的熏陶,目的是培养一个真善美的‘活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与这样探索还有差距,所以需要不断重温和借鉴教育先驱们的思想,启发当今的教育改革发展。”周洪宇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有知识、有能力且健康发展的社会公民。“这个公民在社会上能够扮演什么角色,是其延伸目的。我们首先要按照教育的本质来培养人,如果培养好了,当然就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