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难的是什么?这几天,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多个场合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难的是文化建设,差距最大的也是文化建设。”“未来清华关注的不仅是学科建设,更是文化建设。”“如果说上一个百年,清华是百年辉煌;那下一个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
站在105岁的年轮上,10日,清华大学以首场“人文清华”讲坛的开启勾绘出她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打造新人文格局。清华校长邱勇亲自开坛,该校人文学院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格非开讲第一期——“重返时间的河流”。
讲坛现场,邱勇期待,能以此次讲坛为开端,为一流大学的一流文化奠定思想基础:“讲坛将邀请清华优秀人文学者发表公众演讲,阐述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呈现清华在新时代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构建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格非受邀作为第一期的主讲人,选择了“重返时间的河流”这一主题,探讨“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格非凭借系列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探究,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此前他还凭借中篇小说《隐身衣》先后获得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将国内最重要的三大文学奖全部收入囊中。他的创作和文学观,大多基于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观察与思考,认为“总体性的文学乃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模仿”。
格非此次在“人文清华”演讲的内容,来自他对时空关系失衡的痛切感受。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当代人的时间被空间切割成碎片,生活陷入被动,生活的意义消解殆尽;在文学叙事中,时空观同样发生了畸变,导致永恒消失、目的与意义匮乏。
格非在演讲中说到,叙事文学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一是时间,二是空间。时间是指人物必须经历时间变化,任何故事都必然包含着一个时间上的长度量——起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作者通过对人物经历和命运的描述,呈现故事的目的和意义,并提供相应的道德教谕。而空间则是指时间变化中的一系列画面、场面、场景、肖像、装束、环境、器物等事物。如果我们把时间比喻成一条河流的话,那么空间指的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和两岸的风景。
格非指出,在传统文学中,空间是时间的附庸,空间依附于时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但是,自18世纪以来,文学时空观发生了巨变:首先是空间性场景和画面的独立,接下来,对空间的热衷和迷恋压倒了对于时间和意义的关注与沉思。最后,时间干脆被取消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倡导用空间来取代时间,这样一种叙事也被称之为“空间性叙事”。时间这条长河中堆满了空间性事物,河流淤塞,面临干涸。
在格非看来,造成时空观巨变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社会本身的变化。因为文学总体上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模仿。他总结到,如果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立场出发,社会层面的现代性变革,也可以简单的被描述为:上帝让位给了自然科学。他强调,科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可以飞速地拓展我们生存和认知的空间,但它并不能独立赋予我们的生活以全部的意义。
在演讲的最后,格非表示,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干脆放弃了对意义的寻找,沉湎于令人愉悦的空间性的事物中;越来越多的作家干脆放弃了文学最古老的职责,为消费时代提供廉价读物。但无论如何,空间性事物虽然可以令我们着迷,但本身并不产生意义,意义只能由时间性维度来提供。没有对于时间意义的沉思,空间性的事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荒芜。他呼吁人们重返时间的河流,重建时空的平衡。
格非的演讲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文清华”的定位,主讲人既是一位学者,分享其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是一位思想者,以自己的思考和情怀来启发公众、影响社会。
开办“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传承百年清华的人文历史、开辟新清华人文格局的重要举措,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组织实施。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历来成就辉煌,有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家,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清华人文学科依然大家云集,覆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全部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5年,除了格非教授获“茅盾文学奖”外,还有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傅璇琮的著作《唐代科举与文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陈来的著作《仁学本体论》获“思勉原创奖”;人文学院历史系李学勤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此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被中央批准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国学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哲学系陈来教授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
“人文清华”讲坛将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着重呈现清华的新人文成果,遍邀当代人文大家,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定期开讲,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讲坛内容将通过公共演讲、电视、纸媒、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立体传播,让清华的新人文之光照耀校园,引领社会。
格非小传
刘勇,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2015年8月,格非 作品“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